导航栏

×
活动范文 > 活动心得 > 导航

构建谐新农村心得【荐】

在我们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下来。多写心得体会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思想的人,让我们写一些参与活动的心得体会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构建谐新农村心得【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精心构建和谐新农村

潺潺溪水绕村过,栋栋新房绿阴中;屋后脐橙香飘远,门前塘鱼逐清波……初冬时节,笔者来到安远县凤山乡大山村杨屋坑小组,切实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生态田园式风光的秀美和谐。这是该县精心建设生态田园式和谐新农村带来的喜人景象。

在新农村建设中,安远县树立科学发展观,顺应自然、顺应民意,以搞好科学规划入手,因地制宜对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认真规划,对车头镇三排等16个精品示范点还进行详实的生态园林规划,力求通过示范点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农村的生态田园品位。对于依山靠河的村庄,该县依山就势,傍水成形,将山、水、树、路、房融为一体;对于周围种了果树的村庄,结合三百山旅游业的开发,按照“一个果园一个景点,一片果园一个景区”的模式,建设一批依山傍果的生态果业新村;对于农村中原有的客家古民居、古围屋和其他有一定特色底蕴的古建筑,该县进行维护,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修整,使之成为新农村中古香古色的亮点。车头镇上坝村按照规划对一片杂乱的竹林进行整理,铺起碎石小道,建起供人休息的亭子,并对果园进行“猪-沼-果”模式配套,形成了“屋后果树飘香、塘边鱼跃人欢”的生态田园新景。

该县还顺应时代要求,在每个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点建起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宣传长廊或其他休闲活动场所,农业、果业、科技等部门人员定期在社区服务中心向农民传授实用农技、传递信息;该县发挥江西首家“中国楹联之乡”和赣南采茶戏发源地的优势,在18个乡镇都成立楹联学会(分会),成立30余支文艺宣传队,定期到各村开展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并通过发挥楹联和文艺演出的潜移默化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的热情。

其他人还在看

构建谐社会心得【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扎扎实实地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做到四个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宣传教育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作,每个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通过社会公民来实现。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掀起宣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构建和谐社会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教育为中心。在大、中、小学校加强对学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增强学生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融入教材,进入学校,进入学生头脑,使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实施者。三是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改掉放任自流,过分溺爱。改掉拳脚加棍棒的教育方式,学会以平等的态度与子女沟通,增进互相了解,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同时,家长要强化对子女预防意识的教育。经常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去向,留意子女结交的朋友,警惕子女的谎言。对出现的苗头,及早加以纠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责任落实到位

各级党委政府一班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领导力度。所谓大事,就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加强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责任制的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入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各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三、政法综治工作到位

一是政法综治工作要围绕有利于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腐败和不良风气不但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直接诱发各种犯罪。政法机关要对社会环境整治到位,持续不断地进行反腐、打黑、扫黄、禁毒、禁赌、反邪教等工作。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使公民遵纪守法。

二是对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打击要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在一个地方搞示范等待验收合格,而是要经过漫长的不懈努力,巩固好创造成果,做到管理不松、力度不减,全力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案件,实现社会稳定,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环境。

四、执政为民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执政为民”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执政为民的能力,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位。

一是提高执政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协调社会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执政能力的表现就是有能力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用民主与法制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纠纷的能力。

二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确保政府履行各项职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就是提高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更新,学习法律、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树立“行政就是服务”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的监督制约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提高行政能力水平。实现总体目标,使社会更加稳定,治安更加良好,群众更加满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于建设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的范文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张书记明确的指示说:“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政权领导成员的管理能力,他们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职责明确,有章可循,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便于村民的监督。

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必须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建设和谐新农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把存在了几千年的、保守的、简单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充满激烈竞争的、面向世界市场的、为消费者服务的、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组合中实现其价值的市场经济,这是一场和平的、渐进的、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前的“三农”问题,其基本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矛盾造成的。换言之,必须彻底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传统的农村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也必须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二、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平地村“两委”明确提出“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以万象工业园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先锋,以工业化带动种植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固本强基工程”以“富民”为根本的任务,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优秀传统。历代儒家都把“富民”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启蒙思想家唐甄明确得出,“立国这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决定的、是自觉的,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付诸实践的。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不发展商品生产,就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财富分配的公平,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三、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务工作的民主管理。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和民主化的管理,是建设和谐新农村重要条件。平地村“两委”对领导班子的勤政和廉政建设,已作出相应的规定。在村务民主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的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务情况通报制度”、“村务征求意见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两委干部例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除了加强“两委”建设之外,对村民的公共事务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平地村创建“板凳会议”,使村务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让村民参与议政、参与决策、参与管理,有利于广泛地集中群众的智慧,使决策科学化,又能调动群众积极性。更重要的使村民对村务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建议权、监督权,使村民有了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这样能使村民心情舒畅地、积极地参加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从而能使“固本强基工程”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平地村的领导干部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认真实行“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组织开展了“百名干部进农户”的活动,深入每家每户,察民情,解民忧;还实行“五包”:包思想教育、包传授致富技术、包解决实际困难、包帮助选准经济项目、包指导家居美化。通过这一系列的人性化管理活动,把党的温暖送进了每个村民的心坎,拉进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村民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与党支部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而奋斗,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民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水平、质量和发展速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张书记号召平地村的干部和群众:“学政治、学文化、学科技、学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树立远大的理想,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平地村的领导班子,根据张书记的指示,把提高村民的全面素质作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目标来抓,是非常正确的。人的全面素质应该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最基本的工作,平地村十分重视教育,投资建立学校,开办村民“读书室”。文化知识是基础知识,有了文化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科学技术,掌握生存的本领和致富的能力;人之为人,重要的是要有道德,平地村开办了道德伦理和法律知识培训班,还开展“五好家庭学生评选活动、知识竞赛以及文娱体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使全体村民成为有道德的、守法的、文明的人。心理素质应该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对于外部环境所强制给予的种种挑战和压力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市场经济是动态的、挑战性的、竞争型的经济,商场是大海,在大海中游泳,没有不遇上风浪的。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求发展、求富裕,一定是有风险,所以一定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就是一个坚强的人。

在培养村民的全面素质时,还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把“仁、智、勇”看成是天下三种最根本的道德。仁者,爱人,属于道德素质范畴;智,智慧,属于文化素质范畴;勇,战胜自我和一切困难,属于心理素质范畴。人的全面素质,也可以说是应该具有“仁、智、勇”这“天下之三达德”。也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有智慧的、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也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只要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五、这个模式,有一个雄伟的远大目标。平地村的领导班子,树立起了彻底改变农村面貌的决心,他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平地村建设成一个村民居住环境优美,村容村貌好的生态文明村,逐渐实现农村城镇化。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在10%以下,我国高达80%。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必须要实现农村城镇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要简单重复西方的老路。我国幅员广大,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也应该是不同的。平地村的城镇化已经作出了详细的规划。

对于城镇化的建设,张书记有明确的指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首先要作好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规划十分重要,中小城镇(市)建设的规划必须科学化,首先是环境的选择(其中包括山、水、风向以及交通等)、生态建设、给水排水、电力和交通设施、商场的配置以及学校、幼儿园、图书馆等等,都应该作好科学的规划,切忌小农经济似的建设。

四川的“农家乐”特别发达,成都以及它的中小城市的周边,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农家乐”,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收入,但是没有有组织的规划,硬件建设十分杂乱。如果以战略的眼光进行有组织的、科学的规划,四川的农家乐很有发展前途,它的发展也应该和城镇化结合起来,使它兼有城镇和农村的特点,这样可以使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互动、交融,在改造农村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地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亦可以借鉴。

平地村在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城镇化有许多优越的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有一座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的城镇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备条件。这三大差别的消灭,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得以高度的发展。平地村的“固本强基工程”实行“三化并举”,村民一步走向富裕,走向文明。城镇化的实现,为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乃至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建设文明的、和谐的新农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改革开放发展的现实所需要,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当今各国社会、世界都充满着矛盾、斗争、暴力,以至战争,世界极不和谐,为何只有中国提出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西方文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中国文化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与合一。儒家用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十分重视“和为贵”的思想,以建立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为目标。因此,我们在建设和谐新农村时,应该要从传统文化中去吸取其精华,吸取儒家和谐文化的基因。

构建谐社会心得(小编推荐)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切实有效地处理当前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着力化解一些不和谐因素。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当前,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由此引发的议论也比较多。这些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为此,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诸多现实矛盾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这方面,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者、理论宣传工作者及媒体工作者尤其应当以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正确地提出并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否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从消极方面影响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首先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现状。例如收入分配,需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但对这种差距的实际状况,包括群体、行业、地区、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及其趋势,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评估,正如不少经济学家所做的那样。相反,如果笼统地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词语和其实对之不甚了了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等等,在大众传媒上作声调高亢的空泛议论,则是颇为不妥的,是对社会情绪的一种误导。再如对与此有联系的社会阶层状况的评价。十六大提出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以及社会各个新阶层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概念,但目前在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写作者”那里,已几乎不提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简单化的两分法来概括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状况,所谓“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穷人”与“富人”,并将二者对立起来,甚至以此作为对人划线的善恶标准。应当严肃思考的问题在于:真实而不是歪曲地反映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发展的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而不是起相反作用的,究竟是哪一种看法?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分析判断,还是那种简单化的两极对立的看法?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还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造成问题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很难,进入必须对旧体制的基础和核心真正进行攻坚的阶段以后,中国的改革尤其难。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很难,当要素市场上积累、集中了几乎一切深层次体制障碍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尤其难。当前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都与这种困难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和市场化,进而怀疑、否定中国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的那些议论会再次多起来,有些来自境内,有的来自境外,同声相应。随之而来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会再次引起一些复杂的情况。不是说改革不能批评,市场经济不能批评,而是说有许多问题——突出地存在于要素市场、收入分配、企业改革以及医疗、教育等等方面——实际上是由于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革受到阻滞以至不到位、不彻底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不正确、不稳妥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来自旧传统的非市场、反市场因素而造成的;是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正确推行市场化而造成的,因此不能把事情颠倒过来,反而在一般结论上把改革与市场化指为各种问题、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否定其方向、目标和基本战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仅挽救了中国经济,使之走向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挽救了社会主义,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并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划时代的进步,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根本事实。在改革处于最紧要的攻坚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时候,以一些很具有社会鼓动性的言词来否定改革、笼统反对市场化,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危害?是在人民群众中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还是会瓦解它?是促进社会和谐还是会加剧社会对立?进一步说,果真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批倒了,批掉了,中国还能不能有现代化?还会不会有社会主义?这些,都是要敬请人们三思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重在切实有效地针对具体问题,协调社会矛盾。为此,一定要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一定要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保持战略上的清醒与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从而真正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广大人民的福祉

构建谐海关的必要性内涵【荐】


自古以来,人类对美好社会孜孜以求,因此产生了各种理想社会的设想和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博采众长,既传承又发展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因此,“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牟新生署长在总署党组理论中心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海关工作”学习研讨会上也做了重要讲话,本文试就构建和谐海关的必要性、内涵、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构建和谐海关的必要性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从社会的宏观环境、海关自身的历史、现实因素等方面来看,构建和谐海关显得十分必要。(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一个地区、一个一个单位、一个一个的人组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各地政府、各个部门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海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部分,实行垂直领导,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营造和谐海关,这也是海关自身的需要。(二)海关沉痛历史教训的需要。1998年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后,海关内部的执法腐败、放纵走私的现象一个接一个地暴露出来,从普通关员到直属海关的关长,以身试法者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严厉惩罚,少数海关的队伍出现了“大面积塌方”,海关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海关事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们在为今天的成绩欣喜的同时,始终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个别人的问题主要从其自身查找原因,而当“塌方”成为大面积,执法腐败、放纵走私不再仅仅是个别人、个别海关的犯罪现象时,则要从更深层次探究。如果不构建和谐海关,不借此推进海关内外执法环境的改善,不积极适应现代海关建设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仍然可能出“惊天动地的大案”。(三)海关现实存在不和谐因素的需要。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海关是行政执法单位,依法行政是海关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海关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正确处理各种权利和利益关系,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理解。但个别海关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放宽执法尺度,用这种方式吸引企业到他那里报关,从而造成税往低处流的局面;目前海关的赔偿诉讼案件有增多的趋势,并且诉讼要求赔偿的金额很高,有的高达上亿元等等不和谐现象的存在,我们必须深刻反思自身的执法行为,违反法定程序、滥用职权。那么,怎样的海关才是“和谐海关”呢?“和谐海关”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二、构建和谐海关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和谐海关”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和谐海关是动态稳定的海关。稳定是有多种类型的。死水一潭,固然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可那毕竟是死水,容易腐臭;高压下的稳定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的稳定是内在的、持续的,是真正的稳定。和谐也有多种。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和谐不是原地卧倒,不是故步自封。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才是艺术。动态的和谐使人心情舒畅,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谐海关必定动静结合、张弛有度。(二)和谐海关是行为规范的海关。中国有句话,叫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海关作为准军事化管理的纪律部队有严格的规范。“有条”则“不紊”。有轨才会减少越轨。磁悬浮也不是悬在天上的,那里有能够让列车浮起来的轨道;天上的飞机,海里的船,都有航道;有了交通规则,故意闯红灯的人便会大幅度减少。海关规范分成文与不成文两大类:法令、条例、规章、纪律以及一部分道德,为成文的;习惯以及一部分道德为不成文的。法是强制性,虽有弹性,总体上是刚性。道德水准虽然也分层次,但是总体上是高层次的,比法律水准高。海关只做到严格执法是当不了先进的。成文的、强制性的规范固然有效,不成文的、非强制性的,靠褒贬来规范的,能内化到心灵深处,更具有长效的功能,这也是构建和谐海关的魅力所在。(三)和谐海关是运筹得当的海关。和谐海关包括海关内部的和谐和海关与海关之间的和谐,也包括海关与外部的和谐。海关内部的和谐就是和谐共进,领导的思路与群众认识高度统一,群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提高自身修养,遵守社会公德,认真履行义务,自觉奉献。海关与海关之间的和谐,应该是广泛开展互助合作,发挥海关区域合作的整体效能,使口岸建设成为通关便捷、服务高效、监管规范、成本低廉的一流物流通道。海关与外部的和谐,又包括海关与社会的和谐、海关与企业的和谐、海关与相对人的和谐。海关与外部的和谐,就是创造文明、廉洁、高效和公开、公平、公正、方便、快捷的通关环境。各个层次运筹得当的才是和谐海关。(四)和谐海关是文化协调的海关。文化是环境,文化是导向,文化是动力。环境有好坏,导向有正误,动力有大小,只有和谐海关相协调的文化才是好环境,才是正导向,才是真实的动力,持久的动力。海关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征途上昂首阔步。伴随着海关现代化的进程,海关的角色定位在变化,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进行着大规模的调整,职能管理实现方式在不断转变和改革,与社会各界关系正在重新建构。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海关,特别需要注重和加强海关文化建设,海关的现代化离不开海关文化的现代化,在任何重大变革中,文化变革的层次更深、难度更大,是变革的关键。构建现代海关文化,是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这一制度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建立现代海关制度,不仅是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创新过程,更重要的是现代海关文化培育与创新的过程,文化缺位的现代海关是残缺不全和不能想象的。三、在构建和谐海关的操作层面上应值得注意的几对关系矛盾有普遍性。事物内部、事物之间有矛盾,也必然有斗争,但不是为斗争而斗争,斗争是为了实现和谐,达到最终的统一。对于和谐海关的构建要着重把握以下几对矛盾关系:(一)正确处理把关和服务的关系。海关工作16字方针是在遏制走私狂潮和提高通关效率的矛盾冲突中提出来的,是海关人在实践中对海关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建关50多年来工作经验的总结、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了全体海关人的集体智慧,体现了法律赋予海关的职能。16字方针较好地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海关工作的两个基本要求,是“把关”与“服务”平衡、和谐思想在海关职能作用上的具体体现。海关事业干得好不好,能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做到全面贯彻落实海关工作16字方针。“为国把关”是以国家的名义;海关与外部和谐的纽带就是“服务”这个服务不单是态度,更重要的是质量。企业注重成本、效益,政府注重地区经济发展。(二)正确处理准军事化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海关是继人民军队、人民警察后实行衔级管理的准军事化纪律部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讲究令行禁止,进一步加强了垂直领导、内部管理、保证了管得住。倡导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培养人、教育人和关心人作为海关内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激发关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本单位、本部门中创造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和谐氛围,让每个干部职工都能够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实现个人价值,防止管得死。(三)正确处理好“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关系。将和谐海关建设纳入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建设是我关的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创新性的重大举措,对于营造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导向,引导关区真抓实干,加强管理,夯实基础,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前所述,和谐海关建设有刚性的、成文的内容,也有内化到心灵不成文的元素。对于它的考核,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目前我关考核体系中“非业务类考核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历经完善,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对于构建和谐海关的具体方案、步骤、措施可以采取刚性的“过程”考核;对于实际的效果,和谐与否、和谐的程度,可以采取自我评价、兄弟海关评价、相对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予以“结果”考核,让考核体系确保构建和谐海关工作落到实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继“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又一理论建树;“构建和谐海关”是海关16字方针、队伍建设12字要求的新发展。观念先行,在“把关”和“服务”中实现“和谐海关”的美好愿景。

实施康居工程,建设文明谐新农村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年初以来,向阳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选准载体,以实施“康居工程”、建设农村住宅新区为突破口,加快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全乡计划新建住房113栋、10170平方米,新建住宅新区1处,小区内建房15栋。实际落实新建住房160栋、18070平方米,住宅新区3处,小区内建房38栋。截止目前,全乡所有村屯全部开工建设,已建起房屋大框143个。住宅新区开工建设一处,小区内硬化、亮化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待住房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我乡农村居住环境,砖瓦化率将提升9个百分点。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23平方米。

一、抓宣传,搞动员,激发群众建设热情。

为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提高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保证“康居工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我们积极做好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组织各村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条幅、标语口号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二是抓好政策宣传。大力宣传县、乡两级党委在实施康居工程中的各项优惠政策,让农民群众对康居工程建设有了全面的了解,为顺利开展下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高起点,严把关,高标准规划建设布局。

实施好康居工程,规划是前提,为改变部分村屯房屋建设杂乱的现状,乡党委、政府严把宅基地审批关,坚持三个不予审批,即房屋建设位置不规范不予审批、达不到建设标准不予审批、新区内建房结构不合理不予审批,在源头上彻底改变了以往住宅小区、养殖小区、工业小区混杂的状况。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按照布局统一、美观实用的原则,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拿出了7种样式12种布局的房屋建设图纸,供建房户选择。同时,将在新区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大力推行“一建三改”措施,把建房与沼气入户有机结合起来,使康居工程成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示范典型。

三、快启动,早筹备,超前备足建设物资。

为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实现“慎用钱、建好房”的建设目标,乡党委、政府从建设物资筹备上想办法,从大范围招引开发商,组建运输车队,统一购进物资,最大限度的降低建房成本,加快物资筹备。仅用半个月时间,为建房户统一购进木材1560立方米,水泥3200吨、红砖320万块,完成了全乡物资筹备的80,为建房户节约资金20余万元。通过招引有实力的建设工程队与农户联建方式来保证工程质量,采取工程队承建、个人自建的措施,以公司加农户的建设形式签定建房合同157个,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上档次,建亮点,打造农村文明新区。

建设住宅新区,是直接涉及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全乡群众能够看的见、得实惠的民心工程。乡党委、政府从新区规划入手,重点在小区内道路硬化、亮化、净化上做文章,鼓励新区内建房户搞配套设施建设。我乡丰林村住宅新区新修水泥路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0盏,并在帮扶单位组织部投资3.5万元的支持下,修建标志性小区门脸。小区建成后,将达到小城镇住房建设标准。同时为建房户规划厕所、仓房、大门,达到小区内住房户户统一、家家设施齐全的标准。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新建住房给予每平方米补贴50元的政策基础上,配套出台了在小区内建房给予补贴每平方米10元,无偿提供宅基地、沙石免费、统一专人购买木材的政策,极大激发了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目前丰林村新区建设已建起房屋大框16栋,小区内配套设施建设也将在近日内开工建设。

总之,我们要以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作风,扎实推进康居工程建设,努力把住宅新区建设成全县的示范典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荐】


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十一五”规划《建议》勾勒出的新农村景象令人向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包括二十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指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精神文明,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全面小康社会的农村,是实现现代化的农村,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包括全面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总体布局。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新农村,必须夯实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提高,没有农民生活的改善,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经济基础,农民也会失去积极性。因此,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实际增收,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明显的改善,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

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两个不变:一是不能动摇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不能加重农民负担。改革开放以来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必须坚持和完善,保障农民物质利益的基本准则必须遵循。

建设新农村的前提条件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这无疑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但这不单纯是多拿几个钱的事,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城市建得再漂亮,马路修得再宽,如果农村凋敝、农业衰弱、农民富不起来,经济也难以长久繁荣,反而会拖国家现代化的后腿。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虑,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建设新农村“乡风文明”的本质,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人们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

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仍普遍存在。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村容整洁”要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实惠。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比较差,面临的问题还很多,要解决也存在轻重缓急的不同。有的急需解决,如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供水、安全、环境卫生、污水与垃圾处理等;有的需要逐步解决;有的可能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现在首先要筛选整治的重点内容,如村庄内部道路、村庄供水设施、村庄排水设施、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点、村内乱搭滥建、人畜混杂居住、村庄废旧坑塘与河渠水道、古村落与古建筑的保护等。

有一种倾向需要制止。目前有少数地方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理解“村容整洁”。中央领导在前不久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

“管理民主”是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则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努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一个“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基层战斗堡垒,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要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大力鼓励机制和制度创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方法与新路径。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尊重农民意愿,统筹兼顾,把这项任务落到实处。

构建谐社会心得 优秀学习活动心得精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扎扎实实地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做到四个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宣传教育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作,每个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通过社会公民来实现。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掀起宣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构建和谐社会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教育为中心。在大、中、小学校加强对学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增强学生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融入教材,进入学校,进入学生头脑,使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实施者。三是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改掉放任自流,过分溺爱。改掉拳脚加棍棒的教育方式,学会以平等的态度与子女沟通,增进互相了解,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同时,家长要强化对子女预防意识的教育。经常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去向,留意子女结交的朋友,警惕子女的谎言。对出现的苗头,及早加以纠正,消灭在萌芽状态。二、责任落实到位各级党委政府一班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领导力度。所谓大事,就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加强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责任制的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入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各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三、政法综治工作到位一是政法综治工作要围绕有利于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腐败和不良风气不但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直接诱发各种犯罪。政法机关要对社会环境整治到位,持续不断地进行反腐、打黑、扫黄、禁毒、禁赌、反邪教等工作。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使公民遵纪守法。

二是对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打击要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在一个地方搞示范等待验收合格,而是要经过漫长的不懈努力,巩固好创造成果,做到管理不松、力度不减,全力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案件,实现社会稳定,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环境。四、执政为民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执政为民”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执政为民的能力,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位。

一是提高执政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协调社会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执政能力的表现就是有能力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用民主与法制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纠纷的能力。

二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确保政府履行各项职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就是提高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更新,学习法律、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树立“行政就是服务”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的监督制约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提高行政能力水平。实现总体目标,使社会更加稳定,治安更加良好,群众更加满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何构建谐班子心得_心得体会精选


和谐的领导班子就是指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领导班子,是充满活力、有序运行的领导班子。班子和谐既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更是必要条件。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在这个系统中,班子和谐的份额很小,但影响很大,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班子和谐,就没有善治,就不可能在发展中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不可能在管理中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不可能维持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和谐。简而言之,没有政通,就没有人和。所以说班子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和核心要素。那么,如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呢?通过学习与经验,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构建和谐班子的必要条件。

一、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前提是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也出生产力,而沟通和理解是团结的基础。一个单位领导班子团结与否,在某种程序上取决于班子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得是否充分。搞好团结、维护团结是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本领,而充分的沟通、相互的理解是班子团结的“灵丹妙药”。

一个部门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前提是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尊重。心齐才能风正,否则,只会思想混乱、形不成合力。正所谓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全部垮台。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从本部门的大局出发,从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少一些自我意识,多一些集体意识,少一些个人利益,多一些集体利益,切实维护班子的团结。

二、构建和谐领导班子,重点是班子成员要树立大局意识。

对班子整体而言,要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必须具备良好的大局意识,这也是每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讲的就是一个领导者必须要有大局观念,要善于从大局出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凡事不以大局为重,只知道盯着眼前的利益,那么必定难以取得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目无全局的将领,即使一时夺得一城一地,最终也会因为整体失利而挫败;一个目无全局的棋手,纵然暂时围得一子一目,最终也会因布局不合理而满盘皆输。在《三国演义》中,关云长位居五虎上将之首。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比较优秀的历史人物,由于缺乏大局意识,最终酿成了重大的历史悲剧。在刘备入川征战之前,诸葛亮对留守荆州的关羽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坚持“联吴拒曹”的方针。这在当时来讲,应该是压倒一切的大局。但是,当孙权派人前来为儿子说亲的时候,关羽却勃然大怒,把大局置于脑后,说:“虎女怎能配犬子?”就这一句话,使“联吴拒曹”的方针被束之高阁,从而导致了后来吴蜀两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造成了两败俱伤的可悲局面。与此同时,刘备在关键时刻也失去了大局意识。为报二弟私仇,不顾西蜀大业这个大局,急速进兵,结果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西蜀大业从此一蹶不振。这些故事充分说明:讲大局,则事业兴;不讲大局,则事业废。

三、构建和谐班子,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提倡“谋而合”的工作方法。

在领导工作中,“谋”是方法,是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围绕一项决策、一个部署所进行的商议、沟通、讨论和交流。“谋”是领导工作的一种手段,“合”是目的。就当今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环境而言,各级领导只有经过“谋而合”,才能依靠集体的力量,不断研究新情况,不断谋求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我们在这里提倡“谋而合”的方法,是着眼于当前、立足于长远的协商沟通过程,也是营造“心往一处相、劲往一处使”的工作氛围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倡“谋而合”的做法,是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谋求合作、谋求团结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提倡“谋而合”,还要注意“谋”的方法。班子成员之间要做到:当面而不背后、善意而不恶意、口头而不文字、建议而不执意。

构建和谐班子,党的各级组织部门责无旁贷。我们要不断探索、总结和运用促进班子和谐的内在规律,努力建立维护班子和谐的长效机制,在增强班子活力、提高领导效能的过程中实现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人大机关干部构建谐社会心得体会【荐】


人大机关干部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总的要求,也为我们每一个中青年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置身其中,扎实工作。当前,我市正处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涌现,这些都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要建设成为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和第三大工业城市,首先是要发展,但这个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必须不能以牺牲和谐为代价。作为一名在人大机关的干部,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地方人大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履行好各项职权,为建设小康社会多作贡献。首先要积极服务经济发展。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审议和执行情况的监督,通过相关视察、调查,及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以对政府的经济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始终用先进科学的理念指挥经济发展工作。其次要切实保障经济发展。要特别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关注,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工作重点开展检查、视察、调查,通过行使好人大的法定职权,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于政府通过实践检验确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要通过一定渠道和形式给予宣传和表扬,进一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政府在指挥经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要及时沟通、交换意见,毫不避讳地指出,促进依法行政;对于阻滞和影响本地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等问题,要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政府的工作。

2、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要充分履行地方人大的监督职能,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公平、规范的权力运行环境。一是要督促政府维护社会公平,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活动提供公平的机制、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的发展机会。二是要督促政府高度重视和处理社会矛盾,努力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融洽的社会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严禁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三要督促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功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社会安定有序的运行机制,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使社会运行呈现出持续、连贯、平稳的运行态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四要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坚决制止司法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公民的权力和社会公正和谐,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制社会氛围。五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科学决策、作出决议决定以及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阶层的群众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要依照法律精神和公正原则,高度关注民生,督促政府落实“三个最低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低收入阶层、困难和弱势群体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坚决纠正征收征用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切实解决群众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要认真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及时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强化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行政决策机制创新,依法核准、合理界定政府及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开、听证、听取意见等制度,建立健全权责明晰、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反应快速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推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全面建设法治政府。要深化普法教育,大力推动以宪法为核心,以各级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为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和改进面对全社会的普法教育,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善于发现和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法律法规实施中涉及构建和谐社会全局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矛盾和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4、切实行使好选举任免权、监督权,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组织基础。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干部,是代表人民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选择和确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正确处理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权的关系。坚持干部德才标准和任职条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群众公认,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经过法定程序选举、任命为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要通过执法检查、工作视察、工作评议、述职评议等有效的监督形式,加强对选举、任命干部的监督,使选举、任命干部按照人民意愿和社会需求依法运用公共权力,促使他们廉洁勤政,依法行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本文网址:http://m.f236.com/huodongxinde/2631.html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N 编辑推荐 更多
热门栏目